联系我们

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秘书处
电话:025-86950118
传真:025-86950112
邮箱:sshpx@163.com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泰山路8号

商会要闻

当前位置:主页 > 商会动态 > 商会要闻 >

2023苏商会新年献词:大道归一 行者无疆

时间:2023-01-01 08:08 来源:苏商会 作者:俞文勤

 

Hello202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刚刚过去的2022年,注定是五味杂陈、难以言状的一年。放眼全球,百年未有之变局叠加世纪罕见之疫情,国际政治格局动荡加剧,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滞缓。着眼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凸显,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挑战犹然。
 
越是在形势复杂之时、关键节点,回归初心的步伐就越要坚定。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征途是一场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企业家在这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里,当心归何处,又该去向何方?
 
企业家的企业VS企业的企业家
 
从任正非的“把寒气传给每个人”,到张瑞敏的“冬天对谁都冷,不能长了冻疮就不干活了”,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里,在经济下行和疫情防控的左右夹击中,企业家无一不是日理万机,拼尽全力熬过寒冬,根本无暇去思考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说:企业是谁的?换言之,企业应追求谁的利益为重?
 
作为企业家群体的观察者与守望者,我的切身体会是:在很多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中,这个本应在创业之初就被回答的问题却至今没能被透彻思考,乃至给出定论。
 
皇冠是戴在企业的头上,还是戴在自己一个人的头上,对于企业而言有质的不同。是“企业家的企业”,还是“企业的企业家”,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不论企业发展到哪个阶段,这类本质性问题都会在深层意识中默默影响我们的管理决策,进而孕育出不同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
 
在“企业家的企业”里,企业是企业家的私产,企业本质上只是他们赚钱的工具;而对“企业的企业家”来说,企业是社会的公器,他们尊重人性、敬畏规律,不敢把自己个人的欲望和权力意志强加给企业,也绝不敢把企业当作自己扬名立万的舞台。
 
德鲁克曾说,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的本质是为社会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大,商业机会就越大。因此,只有将经济价值的创造融入到社会价值的创造中,让企业成功与社会进步连接起来,才能真正达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时代的造物,任何一位企业家的创造和功业,都很难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一路狂奔便能坐享红利的时代早已过去,企业唯有理解变化、拥抱政策、适应环境,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顺大势者昌,一个人、一家企业的成功,除了拼搏奋斗,更需要快速识别时代脉搏的变化,只有做与时代同频、与国运共振的事情,方能实现最伟大的成功。
 
趟出来的新世界
 
不知从何时开始,每一年都有很多企业家在追问:我们往哪里走?风往哪里吹?
 
但回过头来看,前方的道路其实早已描摹,指引也早就给出——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创造是根本,中国质量是保证,中国品牌是归宿。在这场伟大的变革进程中,企业不是观众,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与受益者。
 
当下,“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已成为共识。要打碎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离不开尝试,离不开迭代,离不开创新产品,离不开创造顾客,离不开“无中生有”的价值创新。我们将面对的新世界,不再是确定和静止不动的,而是从我们脚下生长出来的,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走到哪里,开拓到哪里,新世界的疆域就在哪里。
 
今时之境,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过道原理。在漆黑的过道里,有一盏常闭的感应灯。每个人都希望等灯亮了,看看什么情况再往前走。可现实却是,如果不往前走,在你没有到达特定的位置前,灯永远不会亮。
 
如果我们今天感到前途迷茫,便不妨换个思路,向前多走一步,再走一步,或许就会豁然开朗,满室生辉。
 
尊重基因,保护动物精神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曾发出著名论断:“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而今日今时,技术、资本的加速度与诸多不确定因素碰撞在一起,更是大大催化了企业的兴亡周期。
 
企业是否能跳出始兴终衰、兴勃亡忽的周期律?
 
“其兴也勃焉”,只要某个领域或商业模式有利可图,低水平的模仿与复制就会快速跟进,但市场规模终究是有限的,当全部用户需求被满足后,产能大大过剩,随之而来的是白热化的价格战、无底线的噱头营销、惨烈的零和博弈……“其亡也忽焉”,产业链的成熟之际,也是众多非头部企业的凋敝之时。
 
对于我们苏商群体来说,是能够打破“周期律魔咒”,实现持续增长,还是付出学费后黯然退场,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否洞察并解决人们未被更好满足的需求,创造真正的价值。
 
正如张磊在《价值》一书中所说:“持续不断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家精神,才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护城河。”对于企业而言,能够拥抱前所未知、无人争夺、潜力广阔的新市场空间,当然是幸运的。但对面广量大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其实只要有价值,只要能够满足用户更加细化升级的需求,任何企业都能在“血流成河”的红海中杀出一片蓝海。
 
如果没有显著的价值创造能力,就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但令人喟叹的是,不少企业家在高速增长的惯性里长成了“政策温室里的巨婴”。他们对“春江水暖”有着异乎寻常的偏执,在政府文件、领导人讲话、政府报告、报纸社论的字里行间期待或失望,亢奋或忧惧,在一波又一波的产业政策变化中捕捉机会、变换战略、调整方向。
 
在这样的忙碌、盲目而茫然的“追风”心态之下,专注和克制被放在了脑后。一些制造领域的优秀企业,跨行业进入一些热门领域,互联网、芯片、金融、新能源……四面出击、八方布局。它们或许可以凭借资源和资金进入规模扩张的“快赛道”,但在短暂的非理性繁荣之后,却无力抵御资本和产业的寒冬。
 
风口来时一拥而上,泡沫破时一哄而散,风过境处一地鸡毛。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在新拓展领域没有为用户提供价值创造。
 
过去,每个企业都想长成参天大树。在怡人的气候里,这当然没问题。但今天,随着“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中国企业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剧烈变动和历史性跃迁。在极端环境的考验之下,我们选择的生存策略,要更加与企业的“基因”相贴合。
 
如果你是一棵乔木,那就积极探索、突破边界,为利益相关者回馈果实,为社会提供一方荫蔽;如果你是一丛灌木,那就固根强干,随时抢抓机会成长,向乔木蝶变;如果你成为不了伟岸的乔木,成为蓬勃的小草又何妨?紧紧“抓牢”大地,稳固制造业的底盘,默默无闻却生生不息。
 
在上一次大萧条的时候,凯恩斯曾说:“经济萧条期,只有依赖企业家的动物精神,才能将经济从萧条带向复苏。”什么是企业家的动物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其内涵。
 
首先是内生。机会是在外部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洞察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内在的,是可以通过认知和心力来获得的。《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遭遇壁障,陷入困境,首先反躬自省,向内寻求,那么“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此所谓向内求。在此基础之上,去为自己也为社会,建功立业、扬名立万,此所谓向外走。“向内求,向外走”,这六个字便是当代企业家们的“内圣外王”之道。
 
其次是共生。凯文·凯利的那句论断其实还有后半句:“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有的城市已经矗立千年而不倒,因为城市是生态,可以生生不息。”新型的企业关系不应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要走向融合、互促、共荣,为社会创造价值循环的正和博弈关系。向外打破围墙,才能向上突破天花板。企业竞争将不再是你死我活、赢者通吃的争霸,而是将焦点放在更大尺度的环境变化上,一起将蛋糕做大,共同满足社会新的需求。
 
最后是野生。企业家要保持“野性”,保持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斗志。斗志不是以打倒对手为目的的好斗之心,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拼命努力的精神。因为企业的成长没有一帆风顺的,而是被各种困难、挫折与失败推动着,砥砺前行。企业只有具备“荒野求生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外部环境或政策的依赖,从而拥有“面对惊涛骇浪,依旧面若平湖”的坚韧与定力。
 
心有光亮,自予光芒
 
如果说前三个问题都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那么第四个问题,则是我想对每个企业家,或者说每个人,提出的“灵魂拷问”:当我们经历得越多,学得越多,也似乎懂得越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变得更好?
 
我们的一生,大多数时候都在埋头过坎,历事炼心。与之相应的,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日”“知”为“智”,每日都学有所知,是否就意味着智慧的提升了呢?
 
其实未必如此。“知”固然是“智”的基础,没有知识,智慧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如果心中没有“日”的光明,闭上眼睛则一片漆黑,便会成为徒有知识、无明无智之人。
 
“知”从何来?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增长四个方面的“识”。
 
首先是知识。知识是我们认知探索和经验累积的结果,它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你所具备的知识越多,对世界的认知就越清晰。因此,求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唯有终身学习,保持进化,才能厚积薄发,享受“复利”的丰盛回报。
 
二是见识。见识,是你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你的思想与世界观。“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怀抱开放的心态,拆除见识的围墙,眼光长远,拥抱变化,才会拥有更多的可能。
 
三是胆识。正如《处世悬镜》中所讲: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胆,是勇气;识,是智慧。面对看似“不可为”的难题,有胆识的人可以看到危险中所蕴藏的机遇,敢为人先,从而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
 
四是常识。知识、见识、胆识,最终都要回归于常识。老子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常”即是大道运行之规律,自然万物之法则。只有对常识心存敬畏,才能保持高度清醒,修剪不合理的欲望,抛却不必要的负累,方能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日”又该当何解?它是心中的光明,即是我们自己的“一”,我们人生的“道”。
 
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内心都是杂乱无章的,又如何辨明外部的道路?老子告诉我们,“静为躁君”,静是躁的主宰。任万物纷纭,我自静观其往复,探求世界运行的本源规律。唯有心灵的“守静笃”,外界的嘈杂才会隐去,内心真正的呼唤才会清晰,也才会有真正的智慧流淌出来。
 
从具体行动上来说,企业家应从浮华俗世中回到心灵世界来,从大量无谓的社交、无谓的应酬、无谓的“表演活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阅读和写作中去。
 
常叩初心,求新作为
 
企业是谁的?我们要往哪里走?我们能带领企业走出周期律吗?我们在变得更好吗?
 
这是我在2023年的第一天想和企业家们谈论的四个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背后的要旨,依然是我在过去一年里对企业家们反复提及、也反复叩问自己的五个“心”——实业报国的初心、聚焦主业的专心、达人兼善的爱心、敢战善赢的信心和久久为功的恒心。
 
新的一年里,新征途要有新作为。为更好地陪伴和服务苏商,让江苏企业家们内心更坚定、精神更强大,前行的脚步更有力量,我们将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作为——
 
其一,价值资讯。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上最不缺的是资讯,但有价值的内容却少之又少。无效的信息如同噪音,干扰决策、污染判断。从传媒业态到智库生态,我们去芜存菁的价值取向始终未变,隔绝多而杂的噪音,提供少而精的信息。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商业价值转化”与“思想价值引领”,为更多的人呈现更为精准的内容。
 
其二,深度社交。企业家是天生的社交动物,强信任、高质量的深度交流圈层,是企业家日常社交的刚需所在。我们将继续扮演好“信息的传播者、信任的传导者、信仰的传承者、信心的传递者”这四个信使的角色,真正构建起广大苏商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其三,管理提升。开疆易,守土难,今天企业家们面对的主要挑战已不再是“马上得天下”,而转为“马下治天下”。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企业家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提出了学习、共创、变革的管理提升三部曲,通过构建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帮助企业从标杆企业的“最佳实践”中汲取真实的力量。
 
其四,数实共生。数字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已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企业可按照寻找对标、战略共创、落地推进、复盘迭代、整体变革、系统输出六个步骤,展开数实融合的布局。我们将联合学界、企业界和产业界专家和伙伴,通过体系化的学习、交流活动,提供系统理论和方法工具,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融合。
 
其五,协同增长。针对部分会员企业低增长、不增长或有增长无利润等“非良性增长”的困境,一方面,我们将推动苏商会员内部的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增长,促成产业集群的合作生态,另一方面,我们还将致力于推动苏商群体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连结,在全球产业链条寻找对标、发现机会。
 
其六,投资未来。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说到底是对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充满信心。今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实业新青年”就是实业的未来,就是国运的未来。他们不仅是坚定的行动派,也是心怀梦想与信心的冒险家。我们将专注于老一代与新生代的力量传递和精神传承,以先行者的智慧和成就为下一代人赋能。
 
萧伯纳说,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起初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当找不到时,他们亲手创造了它。
 
中国经济的新时代,也是实业人的新征途。新的世界,正待我们创造。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